中国书法从字体上分为哪五类?各类有何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貌?

问题描述:

中国书法从字体上分为哪五类?各类有何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貌?
1个回答 分类: 综合 2014-10-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曹孟德短歌行》-----------------------------------------------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笼统的说1~2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胡献军楷书心经》
-------------------------------------------------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明代丰坊在《书诀》中有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
----《侠客行》

-------------------------------------------
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许慎[3]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
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
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汉末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张怀灌《书断》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这正是章草与今草不同体势和运笔的概括.
狂草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古人谓其形体“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真是“众巧而百态,无尽不奇”.作者可借其抒发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驰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但由于其省笔多,形体与楷、行二体相差太大,故较难辨认.
---启功草书
-------------------------------------------
展开全文阅读
上一页:必修3第一单元
下一页:第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