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忠言逆耳助我行”的议论文

问题描述:

谁有“忠言逆耳助我行”的议论文
是议论文不是其它的,要题目一个只不差,
1个回答 分类: 语文 2014-12-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忠言逆耳
前几天朋友对我说,他对朋友一片真心实意,也总是喜欢直来直去的对他人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当面指出对方的不足,结果是老得罪人,心里十分苦恼和委屈,我听后心里颇有感触.现实生活中,常有“忠言逆耳”的情况发生,令人不解的是:既是“忠言”,又何来“逆耳”?应该是“闻过则喜”才对呀,朋友的苦恼之源正在于此,这令人倍感迷惘!
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说到底是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有很高的艺术技巧,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得很好的.这里,不得不对“忠言”问题而深深思索.
“忠言”之所以“逆耳”,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忠言”本身,而是对方当时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尽管都是“金玉良言”,可如果与对方的情绪和心理相抵触,那“逆耳”就不可避免.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生活中不是真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日趋紧密、广泛,也日趋复杂、微妙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经常发生一些误会.对此,我们是正确面对、大度宽容呢,还是忧郁不乐、愤愤不平?我看最明智的应该是:与人为善的宽容.
古往今来,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静心修为,佛学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不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宽容哲学.而睚眦必报则是条幽寂闭塞的小巷,终将堵死所有的前途.宽容才是风平浪静的海洋,任生命之舟自由横渡.常怀宽容之心,心灵的原野便冰消雪融,莺飞草长,风光旖旎.
“唐虞之际,音乐可感鸟兽”,“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古贤人之语道出了宽容的真谛.由此可以看出:宽容是一种风度,如云生雨;宽容是一种气度,似雨润物;体现了人格的魅力,凝缩了友爱、体贴、理解、修养.如大地宽容种子,才有花红柳绿;大海不绝溪流,才会有波涛万顷;现实宽容梦想,才有人类非凡创造;时间宽容历史,才传承知识与智慧.将人生之书写成宽容的篇章,字里行间就处处都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把生命哲学推到宽容的高度,才显露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于此同时也要看到,宽容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宽容错误,实在等同于唆使犯罪,那不叫宽容而是包庇纵容.宽容的反面便是伤害,而伤害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伤害反击别人,自己也会受伤害,伤人者人恒伤之!伤害之下,如用宽容面对伤害,则如用微笑面对赞美,宽容恰能 “不战而屈人之兵”.宽容中又表露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当伤害来之于无意或是迫于无奈,就更应富有涵养,颇具风度地一笑置之.“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什么理由不微笑着欢迎“逆耳”呢?
一般来说,人们都能接受正确的批评.不能接受的只是批评的方式和方法.铮铮铁骨式的方式并不可取,古有许多所谓“死谏”之士之臣,之所以引来杀身之祸,除“暴君”不能“从善如流”外,和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不当也不无关系!进“忠言”时一般要考虑对方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采取能接受的“批评”方式,使对方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意见而心悦诚服,这就是忠言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所以,不仅要根据环境、对象的不同,且要根据不同个性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之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总之,方式方法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进行“对号入座”.惟有这样,才能使“忠言”不“逆耳”.
展开全文阅读